德国企业管理:打造日本人都无法超越的高品质!


精彩内容
 
一个“工业4.0”加一个“工匠精神”,让德国企业一词再次成为了企业圈中的焦点,掀起了一股学习德国企业的热潮。我们都知道日本的企业管理也是全球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但至少在照相机领域,日本人现在都承认,他们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德国人才能达到的那种光学上的高精准度。这样高品质的生产,德国企业怎么做到的?
 
这种质量观念和意识绝非嘴上说说的东西,而是充分体现在对企业管理的完美追求上。这种追求完美的哲学,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上,就是“质量永恒”;体现在技术上,就是“技术至上”;体现在人才上,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高标准”。抓住了这三点,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质量文化,正是由于德国的企业抓好了这三者,“德国制造”才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了顶尖声誉。



在具体的企业生产实践中,德国人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 精准的计量”,二是“ 精良的设备”,三是“优秀的人才”,四是“标准化的生产”。
精准的计量
 
“精准的计量”首先反映出德国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方面,德国人闻名于世。德国人深深懂得,“质量是由细节决定的”。正是德国人对精准计量的要求,才给整个世界的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一场革命。两个很好的例子能说明问题。一个是关于车床的例子。

德国车床上的下刀量,连同工人的操作动作在他们的计量手册上都有精准的规定和要求。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照相机的。今天日本人生产的照相机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但日本人生产的高级照相机、摄像机用的全是从德国进口的镜头。
日本人自己承认,他们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德国人才能达到的那种光学上的高精准度。对照相机来说,决定照片水平最核心的技术是镜头,看起来简单,你磨磨试试看!
精良的设备
 
在“精良的设备”方面,德国人更是独占鳌头。德国人深深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为达到精准的计量,德国人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从制造各种高精准的测量手段和设备入手,作为他们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起点。



德国为什么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执牛耳的国家?就是因为它首先抓的是测量手段和设备。机械制造最本质的问题是精准性的问题,要达到高精准性,首先需要有高水平的测量手段和设备。卡尔·蔡司(Carl Zeiss)工厂推出的三维测量仪,精度达到了0.5微米。今天德国人垄断了世界上整个机床生产和工业母机生产技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精密机床也是德国生产的,其他国家连发言权都没有。
 
正是由于德国人有如此精良的测量手段和设备,他们才能成功地在生产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反馈回路,因为他们能在生产的每个环节中都精确地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上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排除和纠正,因而能将产品品质的波动性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毫无疑问,精良的设备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的前提。
 
优秀的人才
 
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德国从事工业生产的都是有技术资质的高级技工。他们从16岁时就进入本行,是一批经过高级职业学校“二元化体制”严格训练的专业工人,是一批能够运用科技文化知识、从事工艺生产研究的工人,这样的高级技工都有自己的技术发明专利。
德国“专家治国”的思想在企业里就体现为“高度的职业化和专门化”。
 
德国汽车制造
 
标准化生产
 
德国人对“标准化的生产”的重视是源于他们的一种相当具有特点的哲学思维。德国人认为:“只有上帝是万能的,而人不是上帝,人会犯错误,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也都是会有误差的。特别是在生产环节里,由于人的引入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经过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在逐步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这种哲学思维出发,德国人认为:“自动化的本质就是尽量地减少人的因素”。因此,德国人提高产品质量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中,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也就是把每一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能够简单执行的任务。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之内就坚决不让人去做,这是因为,“唯有高度的自动化才能达到高度的标准化生产”。

上一篇:值得收藏!胶带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全解

下一篇:包装胶带检验标准